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快速指南(第一版)
导读
2019年12月底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及全国其他地区陆续出现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病例,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宣布将该病纳入国家“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防控措施。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二版)”、世界卫生组织“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造成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处置指南”以及武汉地区临床一线诊治经验,制定本快速指南(第一版),供临床诊治参考。
2019-nCoV属于β属的新型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50-200nm。S蛋白是病毒的主要蛋白之一,其编码基因用于病毒分型。N蛋白包裹病毒基因组,可作为诊断抗原。经过病毒序列比对分析,推测2019-nCoV的自然宿主可能是蝙蝠。在从蝙蝠到人的传染过程中很可能存在未知的中间宿主媒介。
根据对SARS-CoV和MERS-CoV的研究,冠状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截止2020年1月22日凌晨,2019-nCoV感染在中国大陆确诊323例、中国台湾1例、美国1例、日本1例、泰国2例、韩国1例。初期感染人群的地理分布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关系密切,目前武汉市以外地区的感染病例多数为与武汉市旅行相关的输入性病例,但是已有人类之间传播的证据。
根据对于发病患者流行病学调查,人群普遍易感,成人患者年龄分布在25-89岁,多数集中在35-55岁,儿童感染病例1例。2019-nCoV感染的肺炎的潜伏期在5-12天,可能的传播途径包括飞沫传播、粪口传播以及接触传播。推测目前尚处于疫情的早期阶段,病例数预计会进一步上升。但根据目前的病毒学监测结果,尚未发现与2019-nCoV病毒变异相关的病例。
与SARS流行病学特征类似,儿童及婴幼儿发病较少。目前确诊的一例儿童患者症状较轻,但有明确接触史和典型肺部CT改变,病毒转阴较快,预后较好。另有多例儿童疑似患者。
3.1 临床表现
起病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可合并轻度干咳、乏力、呼吸不畅、腹泻等症状,流涕、咳痰等其他症状少见。约50%患者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等临床症状,多在1周后恢复。
根据目前病例统计数据,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多为年龄>70岁、有肺部或心血管基础疾病患者。截止目前死亡病例6例,均为合并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
3.2 实验室检查
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出现肝酶、肌酶和肌红蛋白增高。多数患者C反应蛋白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正常。炎性细胞因子(IL-2、TNF-α、IL-6、IFN-γ等)水平正常或稍高。严重者D-D二聚体升高,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
3.3 胸部影像学
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