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精彩回顾:乳腺癌精准治疗多维新技术、肿瘤诊断治疗新风向、从科研到临床—代谢组学的转化之路
分论坛五:乳腺癌精准治疗多维
新技术
钱学庆 博士
28日上午,“乳腺癌精准治疗多维新技术”论坛在钱学庆博士的主持下顺利进行。乳腺癌一直对众多女性以及一些男性造成不小的困扰,但受制于技术的局限,极易造成对乳腺癌的过度治疗,形成社会医疗领域资源的浪费。因此,突破现有瓶颈,研发多维新技术,已成业内共识。论坛现场连线康奈尔大学Stephen 教授,分享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在乳腺肿瘤影像学诊断与术后病人管理中的应用,并展示休斯顿卫理公会创建的“iBRISK”乳腺癌风险计算器,令人印象深刻。此外现场还围绕分子标记技术、分子筛查技术展开研讨,气氛高涨。
中国人群BRCA1/2变异筛查
王红霞 教授
王红霞教授介绍BRCA1基因、BRCA2基因的主要功能;阐述其团队对中国地区的BRCA基因检测研究的重要发现,得出结论:BRCA基因检测对于恶性肿瘤具有早发现早诊断的治疗意义。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在乳腺肿瘤影像学诊断与术后病人管理中的应用
Stephen Wong 教授
Stephen Wong教授,介绍AI运用在乳腺癌筛查上的重要临床意义。其一、改善了医院放射科医生缺乏的困难;其二、大大降低了乳腺癌在筛查过程中假阳性的判断。Stephen Wong教授团队开发的乳腺癌筛查AI软件算法,诊断速度是普通科室医生的30倍,且准确率高达99%。
乳腺癌术后分子标记与化疗效果相关性研究
龚 畅 教授
龚畅教授介绍,通过研究发现基于BCSC相关miRNAs建立的10-miRNA基因风险预测模型可预测HR+Her2-早期型乳腺癌复发风险和化疗敏感性,并研发相关检测试剂盒。利用该试剂盒在治疗前就能区分激素受体阳性型乳腺癌术前化疗高敏及低敏人群。使高敏人群术前接受化疗,低敏人群直接进行手术治疗或其他系统治疗,从而达到个体化精准治疗的目的。
分论坛六:肿瘤诊断治疗新风向
杨 军 博士
28日上午,“肿瘤诊断治疗新风向”论坛在杨军博士的主持下,有序进行。随着2018年诺贝尔医学奖颁布给肿瘤免疫治疗法,免疫治疗法成为业内热门研究方向。本次论坛基于肿瘤个体化免疫治疗技术和Car-T/Car-NK技术,围绕实体瘤肿瘤突变的发现、肿瘤新生抗原的鉴定和、mRNA两大平台肿瘤治疗性疫苗的开发和多靶点、个性化免疫细胞治疗的探索展开。
分论坛七:从科研到临床--代谢组学的转化之路
主持人:刘华芬 教授
28日下午,“从科研到临床-代谢组学的转化之路”论坛在刘华芬教授的主持下进行。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后出现的新兴组学研究领域,在欧美发达国家质谱技术应用于临床已发展的相当成熟。而我国的临床应用却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空间巨大。本次论坛专家学者就实践角度出发,结合实际案例对质谱临床应用转化渠道进行分享解读,指出,小分子多组学经质谱分析后对其发现的生物标志物进行临床转化,最终将产品又应用于临床指导精准诊断及治疗,势必成为未来发展方向。
基于质谱技术的临床代谢组学研究
朱正江 教授
朱正江教授简要介绍了代谢组学基本概念后,再详细介绍LC-MS的优势,着重强调LC-MS应用到代谢组学的重要意义。随后用实际案例辅佐说明利用质谱技术定量/定性肿瘤标志物,辅助诊断,对新冠危重症病人的救治有重要意义。
基于高分辨质谱的呼气检测新方法研究及其初步的临床转化
李 雪 博士
李雪博士以气味和疾病诊断作为引子,阐明气味对于疾病的诊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李雪博士重点介绍临床质谱在呼气中的应用:第一个是用于疾病诊断,比如肿瘤,流感等;第二个是可以用在治疗药物浓度监测中,对小鼠的氯胺酮以及文拉法辛实验已经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生物标志物转化的机遇和挑战
刘华芬 教授
刘华芬教授介绍,多元分析的检测指标进一步有效促进精准诊断,比如多标志物(多位点)对应单个疾病的诊疗。生物标志物的开发是个系统过程,是多方合作及资源的整合,临床提出需求,科研公司进行研发,再产品化。
多模态医学数据分析
梁会营 教授
梁会营教授主要介绍在医学大数据背景下的新的临床科研模式探索,即利用机器学习,对大规模,家族病例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例如影像学,蛋白质组学等)。这种机器学习的方法对很多疾病的鉴别诊断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具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
Translational Breath Research for Clicinal Diagnosis and Therapeutic Monitoring
Pablo Sinues 教授
Pablo Sinues教授讲述质谱在呼气检测中的原理和应用。首先 Pablo Sinues教授介绍基本原理,随后,详细阐述人体睡眠呼出气体中丙戊酸代谢物的检测,测定丙戊酸的药物浓度监测等相关研究。
6月28日,2021年上海科技论坛--上海遗传与分子诊断产学研大会,三大分论相继举行,主要围绕乳腺癌治疗新技术、肿瘤诊断治疗新手段、代谢组学发展转化方向等议题展开交流,根据生物医药产业不同细分领域的侧重点展开专业探讨,为各界学者搭建起良好的沟通平台,进一步促进精准医疗产业化发展。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