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上海科技论坛——遗传与分子诊断产学研大会顺利落幕!
2023年4月8日,由上海市遗传学会主办的2023上海科技论坛——遗传与分子诊断产学研大会在上海虹桥迎宾馆顺利召开!
本次论坛以“创新驱动精准医疗发展”为主题,特邀20余位院士专家共同聚焦精准医疗前沿发展趋势,受到业界广泛关注。近200余名观众线下参会,线上直播观看量累计1万多人次,多家媒体争相报道,精彩纷呈!
开幕式
论坛特邀主持人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刘冰社长首先对参会嘉宾进行了介绍并对与会同道表示热烈的欢迎,相信通过此次论坛能够进一步促进生命科学和健康医疗领域发展。


贺林院士首先对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并表示今年是不寻常的一年,从1953年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到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提出,人类一同见证了分子生物学这70年的辉煌历程。今年还有个创新热点话题就是人工智能AI,Chatgpt的出现引发了各学术界的深刻思考,贺院士提议不妨运用命名为其增添活力,称为“装上灵魂的石头”,值得大家思考与深入探究。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主持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瞿介明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苏州大学医学部教授。
PAK家族蛋白激酶的自激活机制
王志新院士关于PAK家族蛋白激酶的自激活机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PAKs是癌症药物的重要靶点,王院士对于PAK蛋白的磷酸化结构和非磷酸化结构,PAK2-KD自磷酸化过程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从结构从酶动力为药物的精准设计与研发,为肿瘤精准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科学院院士,乳腺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医学部主任、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
从乳腺肿瘤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
看癌症治疗的四次革命
宋尔卫院士对乳腺癌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进行展开,总结了四次肿瘤治疗革命。宋院士从古时候人类对肿瘤的认知讲到西方医学对肿瘤的外科治疗,面对肿瘤高复发率迎来了第一次革命乳腺根治术,此时认为乳腺癌是局部性疾病,但临床还存在远处转移的可能。第二次革命则认为肿瘤是全身性疾病,提出了全身治疗的概念。第三次革命聚焦于解决个体间的疗效差异,进入精准个体化治疗时代。为了解决肿瘤空间及时间异质性问题,第四次革命诠释了乳腺癌是生态性疾病。宋院士还提出了“肿瘤生态学说”,在国内外权威领域发表多篇综述及专著,从而推动肿瘤生态治疗的发展。 主持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姚雪彪教授

-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全国妇联副主席(兼),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动物疫病防控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
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研究与防控
陈化兰院士提出H5和H7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是影响家禽业健康发展的头号疫病,通过开展禽流感病毒“发现、认知、防控”的全链条研究,疫苗研发平台的建立,截止2022年底,3000多亿羽份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在中国和亚洲、非洲的多个国家使用,为中国和相关国家和地区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疫苗免疫的成功经验也为欧美国家使用疫苗防控H5禽流感提供了范式和指导。

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教授,代谢与整合生物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生殖与发育研究院,生命科学学院PI。
出生缺陷的非编码制病机制研究
及防控应用
王红艳教授介绍出生缺陷病起因复杂、机理不明且遗传背景很强,聚焦出生缺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对非经典遗传制病机制的研究中,在对非经典遗传制病机制的研究中,王教授及团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首次在TOF中发现了miRNA的双重负反馈调控因子miR-222,揭示了singleton LOF个数表征神经管畸形患病阈值。王教授及团队还发现了决定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重要遗传位点,同时也很好的回答了为什么叶酸浓度不能很好预测出生缺陷的临床难题。 主持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莫茜教授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博士后。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教授。
Intracellular lipid
trafficking and sensing
吴嘉炜教授对于脂质合成和细胞膜的稳态组成进行了介绍,细胞中接近90%的胆固醇分布于细胞质膜上。对于胆固醇是如何到达细胞质膜上,吴教授研究表明氧化固醇结合蛋白相关蛋白2(ORP2)能够选择性地将胆固醇运送到质膜上,同时将细胞质膜上的PI(4,5)P2运走,并提出了一个ORP2调节质膜上这两种重要脂质含量的分子模型。
-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 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院长。
Genetic Study of
Complex Disorders
师咏勇教授介绍了复杂病中的基因研究。由于遗传因素有助于精神分裂症的易感性,师博士的研究工作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得到了400个遗传位点与疾病相关,但这仍仅仅是这种疾病的共同变异易感性研究的冰山一角,背后还有更多基因位点有待发现。师教授及其团队的工作为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结构和生物学病因学提供了新的提示,这些研究成果对理解脑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肿瘤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胆胰外科主任、肿瘤中心主任。
胆囊癌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刘颖斌教授对胆囊癌外科手术研究进展、综合治疗研究进展以及基础研究进展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讲述。刘教授长期致力于胆囊癌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包括早期发明了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在国际上首次构建了胆囊癌突变谱,填补国际肿瘤基因突变图谱库关于胆囊癌的空白,以及基因突变对于免疫微环境的调控研究等。最后刘教授希望通过此次论坛的交叉交流能够进一步推动胆囊癌未来发展。
国生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神经学会理事长。
酸敏感离子通道:神经信息的新载体
徐天乐教授深耕ASIC领域二十载,工作突破质子门控瓶颈,发现了ASIC3存在非质子配体,也启发了多个ASIC非质子配体相继被发现。除此之外,徐教授进一步推动了ASIC作为“内源性疼痛系统”理论的提出,并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进一步论证。同时突破单一记忆信息处理研究的局限性,发现ASIC是介导消退记忆与恐惧记忆互作的关键分子,广受业内专家学者关注。 主持人:上海润达榕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钱学庆博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院长。
直面挑战抓住机遇
后疫情时代的大健康产业发展
高福院士报告中提供了化繁为简,一针见血的研究产业思路。高院士提出在后新冠时期挑战与机遇并存,应对新冠等卫生应急事件应做到科学求真,行政务实。科学要做到以事实为基础,证据为依据。基础研究到应用转化也就是从“想法”到“商品”的转化,建立(想法-假设-实验-概念-论文-技术-样品-产品-商品)一体化应用体系。感谢高院士带有厚重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的精彩报告。
教授,研究员。美国芝加哥大学生态与进化学系博士后。
反刍动物特殊性状进化的遗传基础
及其生物医学意义
王文教授对首次在鹿角中的发现、鉴定并分离了一群特有的干细胞群展开叙述,该细胞群展现出了极强的自我更新及骨骼修复能力,为理解哺乳动物再生提供了全新的认知。王教授及其团队以反刍动物为模型的研究,为再生、抗肿瘤、高血压、骨质疏松等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演讲的最后王教授对未来的工作目标进行了展望并表示感谢。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附属中山医院双聘教授。
人源类器官模拟发育与疾病
赵冰教授对于类器官的应用优势与可行性进行了详述。目前已成功构建肠、肝、胃、肺、乳腺、前列腺、大脑、肾等类器官及多癌肿肿瘤类器官。赵教授通过感染性疾病的案例分享提出微型器官可以揭示新冠病毒如何破坏机体。利用类器官核心优势(人源、过程、可干预)可以揭示人体组织器官发育和疾病机制,发展干预新策略。
医学博士、博士生(博士后)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二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研究员、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头颈癌分子分类技术研究和应用
陈万涛教授及其团队建立了上海市“口腔颌面部肿瘤组织样本及生物信息数据库”,聚焦口腔癌个体化精准诊疗,借助生物信息学的新技术和手段,以大数据集成网络为载体,对基于组织库标本对应的遗传学/表观遗传等多组学生物信息数据分子分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展开了重要研究,同时也为多层面、多维度解析口腔癌分子发病机制和确定诊治分子靶标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数据资源。
最后,主持人表示此次2023上海科技论坛——遗传与分子产学研大会集聚了各院士专家共同交流国内外精准医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多视角、多元化的交流,积极地推动了我国精准医学领域产学研高质量发展!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