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防控·健康中国!常态化传染病精准防控工程公益基金正式启动!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持续,中国对外需防止输入,对内仍要加紧防反弹。如何贯彻落实“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真正结成一张公共安全防护网?推进常态化传染病精准防控、进一步加强核酸检测能力建设被提上议事日程。
9月27日下午,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常态化传染病精准防控工程公益基金”启动仪式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理事长曹锡荣表示,该公益基金设立宗旨为“精准防控·健康中国”,将联合业内优质平台,募集公益资金与物资,致力于帮助公立医疗机构解决核酸检测能力薄弱、人才匮乏的实际问题,全面提升公立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公立医疗机构核酸检测实验室的服务能力,提升基层医生在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中的传染病防控筛查的处理能力,为科学精准做好常态化传染病防控工作强化支撑保障。
项目通过三年的计划实施,在公立医疗机构内援建200个通过认证、符合标准的核酸检测实验室,规范化培训2000名医技人员,资助科研、学术交流等系列公益活动。通过计划的实施,将达成疫情期间能够快速动员、非疫情期间满足常规分子诊断检测需求的“平战结合”防疫网络计划目标。
曹锡荣在启动仪式上表示,当前,全国已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希望以该基金项目联动社会各界力量,将公益资源的价值最大化利用,共同推进传染病精准防控事业发展,建立起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应急性防疫网络。作为专家委员会代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检验科主任段朝晖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检验科主任李一荣教授对此次公益项目的开展提出了专业建议和期望。两位专家均在抗疫工作中作出过突出贡献。他们表示,秋冬季是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要继续做好新冠病毒的防控工作。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当前公立医疗机构正进一步推进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工作。对于新冠肺炎筛查,核酸检测是目前最可靠的确认手段,使用也最为普遍。但实际上,不少医疗机构对于核酸检测实验室的规范化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和难度。
专家们表示,希望通过该公益基金项目的实施,统筹规划、完善功能、创新机制、提升能力,促进实验室基地、人才、项目相配套,满足常态化传染病精准防控的检测需求,促进公共卫生检验检测事业顺利发展。
据悉,“常态化传染病精准防控工程公益基金”由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发起,得到浦江分子诊断大讲堂的大力支持。
浦江分子诊断大讲堂由中国遗传学会遗传诊断分会、上海市遗传学会遗传与分子诊断专业委员会以及上海市医学会分子诊断分会等学术机构主办,由医学检验领域、分子诊断及遗传学等领域权威专家担任讲师,主要围绕病原体感染、优生优育、恶性肿瘤、遗传学疾病等影响健康的重大问题,每年推出系列专题讲座。
大讲堂自2016年10月开讲以来,致力于为广大同行搭建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平台。迄今大讲堂已成功举办40余期主题讲座,邀请业内专家200余位,惠及线上及线下学员计10万余人次,对分子诊断技术的普及、推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此次作为该公益基金的支持单位,大讲堂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利用分子诊断专业领域的教育优势,积极联合业内专家组织专业培训平台,努力为公益基金建立高效、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公益帮扶体系,为促进公共卫生事业检验检测事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