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重召开!第二届分子医学与分子诊断高峰论坛暨浦江分子大讲堂第五十一讲
2023年3月24日,由上海市遗传学会遗传与分子诊断专委会、浦江分子大讲堂主办的第二届分子医学与分子诊断高峰论坛暨浦江分子大讲堂第五十一讲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隆重召开!
开幕式—嘉宾云集论道
论坛执行主席傅启华教授首先对参会嘉宾进行了介绍并对与会同道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论坛执行主席关明教授表示随着疫情散去,分子医学迎来飞速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检验医学、遗传与分子诊断研究进展,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论坛主席卢大儒教授提到医学发展为分子诊断带来了契机,与此同时分子诊断也在多个医学领域提升了诊断的水平。卢教授对到场嘉宾、与会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真挚的感谢,并对此次高峰论坛就分子诊断新技术的交流表示极大的期许。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张浩院长作为此次论坛承办单位代表表示儿中心作为最年轻的三甲医院,医学检验的发展蓬勃向上,很荣幸能作为承办方迎接众位专家的到来,共同探讨检验医学前沿发展。
论坛主席贺林院士表示今年是DNA双螺旋发现61周年,分子医学的迅猛发展极大的推动了生命科学和基因医学的发展。随着分子技术不断推进,基因组医学时代已经到来。如何更好的解读基因序列以及遗传咨询将会面临极大的挑战。分子诊断的技术还在不断的完善和进步中,离不开跨领域多学科的合作,最后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
学术报告
主持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关明教授、复旦大学卢大儒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类精子干细胞介导半克隆技术的
建立与应用
李劲松院士从人类精子干细胞的建立和克隆技术的原理入手,结合课题组研究结果详细阐述了类精子干细胞介导半克隆技术的建立及应用案例和前景。李院士提出当前基因组干细胞的研究亟需建立系统性体系,并介绍了基于半克隆技术的基因组标签计划,相信对未来蛋白质谱的全面阐述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生殖与发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拟常染色体遗传病分子诊断临床应用
黄荷凤院士从卵母细胞极体-胚胎序贯PGT在拟常染色体病的精准治疗和5G赋能罕见病基因和表型一站式精准诊断两方面进行了报告。黄院士从临床案例出发,分别从诊疗思路、干预方式及机制探讨等方面详细讲述了PGT在罕见病的临床诊疗应用。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陆军军医大学药学与检验医学系主任、 西南 医院检验科主任。“英雄杯”中国实验医学杰出青年奖获得者。
生物传感器与纳米技术
在临床检验诊断学中的应用
陈鸣教授分享了其团队创建的漏声表面波(LSAW)生物传感器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并重点阐述了基于微流控系统的多用途POCT生物传感器检测系统,最后分享和展望了生物传感器与纳米技术的结合将在临床检验诊断学中的应用前景。
主持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傅启华教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久存教授
杭州医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杭州中科杭医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检验诊断关键技术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线粒体疾病分子诊断与治疗策略
线粒体疾病主要包括成人的退行性疾病和儿童的罕见病与遗传性疾病。吕教授针对线粒体疾病,详细阐述了临床诊断相关分子诊断策略,包括mtDNA检测,nDNA检测和突变基因/突变位点的功能验证等,并分享了相关分子诊断方法在线粒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案例及探讨疾病的发病机制。

主持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盛慧明教授、温州医科大学方合志教授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检验科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细胞外囊泡架起母胎交流新桥梁
郑磊教授的报告主要围绕着“细胞外囊泡(EVs)作为母婴沟通新机制”这一热点研究展开。郑教授系统地介绍了母体来源EVs可成为母胎早期物质转移载体和胎儿治疗的新方式;胎盘来源EVs可参与调节妊娠状态并反映胎盘功能,相信随着后续研究发现,EVs有望成为疾病新型标志物及治疗载体。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二级教授。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岗 学者,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获得者。
检验医学在肿瘤诊疗中
面临的难题和应对策略
王传新教授宏观地介绍了全球肿瘤现状,并指出我国仍然是恶性肿瘤高发区,肿瘤患者五年生存率与发达国家差距仍较大。王教授提出新型生物标志物的发现、检测技术的建立以及转化应用仍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焦点,同样也是检验医学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
主持人: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孙奋勇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杨滨教授
- 清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兼党委副书记、长聘教授。中国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学探索奖、谈家桢生命创新奖、树兰医学青年奖获得者。
蚊媒病毒的感染与传播
程教授对病毒完成高效率“宿主-蚊虫”传播循环、蚊虫感染、携带病毒的机制及蚊媒病毒阻断途径进行了详细阐述,介绍了蚊媒病毒在“宿主-蚊虫”之间高效传播的生物学基础以及蚊虫寻找并定位宿主的方式,为蚊媒病毒的防治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实验依据。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病原与免疫室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结核感染的免疫学
新机制和诊防治新标识
刘教授介绍,宿主可泛素化Mtb及其致病因子并使其通过蛋白酶体降解,Mtb则可干扰宿主泛素系统及相关信号通路而发生免疫逃逸,该过程揭示了Mtb调控的泛素化实现路径并闸明了原核生物调控宿主泛素化过程的特殊能量利用方式。 主持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王剑教授
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检验医学中心主任。
代谢组学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
运用及展望
娄加陶教授通过分析蛋白质组及基因组的临床应用实例,介绍了特异性代谢分子在临床诊断中的实用价值。娄教授也提出基于液相色谱-质谱的代谢分子诊断标志物可克服不同实验条件下诊断的不稳定性。
主持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胡承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吴文娟教授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检验科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临床重要病原菌流行致病与宿主防御
李敏教授首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临床高水平耐药和低水平耐药机制进行了阐述;随后,李教授着眼于中国临床SA流行特征及关键致病分子,详细介绍了蛋白质谱技术对MRSA感染的直接鉴定、药敏及血药浓度快速检测方法和快速POCT检测平台,为病原菌的早期快速诊断指明了新的方向。

重庆大学医学院公共实验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基于crispr的新一代分子诊断
罗教授首先介绍了CRISPR/Cas系统作为优秀的基因编辑工具,在分子诊断领域展现了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特性。随后,罗教授系统介绍了多种基于CRISPR/Cas系统的快速检测平台,展示了其在分子诊断领域广泛的应用前景,相信不久的将来也能转化为临床应用。 主持人:上海交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戴菁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周琳教授
-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检验科/输血科主任。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肿瘤标志物发现和检测新策略
王佳谊教授首先引入了铁死亡的过程和影响因素等相关研究,展示了通过肿瘤铁死亡相关信号传导提供肿瘤检验潜在标志物的可能性和在监测肿瘤进展过程中可能具有的临床意义,为铁死亡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国家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计划获得者。
核酸生物纳米技术与精准分析检测
王鹏飞教授对基于核酸生物纳米技术的精确分子检测系统进行介绍。精确分子检测系统相关研究可实现肿瘤miRNA标志物的灵敏特异多通道检测,满足肿瘤的精准诊断需要多元标志物信息的临床需求。
第二届分子医学与分子诊断高峰论坛暨浦江分子大讲堂第五十一讲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顺利开幕,多名院士专家共享分子诊断领域最新进展,探索分子诊断未来发展,今日将继续呈现更多精彩内容!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